公司新闻

梅庵-岭南最古之完美电竞官网木构

2025-01-04 07:46:3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提到早期木构建筑,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山西、河北等中原地区,或是对浙江、福建等地有所了解,鲜少有人会想到岭南地区。

  两广地区的燥热气候与多雨水的特征,以及人们对于珠三角大湾区城市化的初印象,都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大规模土地开发,发展经济的地区似乎都难以留存高古木构。

  我们在六榕寺塔以及光孝寺文章中已经有介绍,岭南的“循古”可见一斑,至今仍有光孝完美电竞官网、六榕、祖庙等实物体现。而今天要说的这座建筑,位于西江流域肇庆府治之侧,可称岭南已知现存最古之木构。

  梅庵大殿,建于北宋初期宋太宗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据北宋开国也仅过了三十六年。作为仅次于福州华林寺的南方第二高古木构大殿,比宁波保国寺大殿留存时间还要早。

  彼时尚在晚唐五代遗风的建筑发展阶段,加之岭南木构独有的循古之特征,它的建筑特征远不止于北宋,前朝亦可追。

  禅宗衣钵相传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即“震旦六祖”。这实际上是南北朝至唐时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比于前“五祖”,六祖慧能开创了汉传佛教禅宗南宗,其思想使得原本的古印度佛教更贴合中国本土的发展逻辑,变得更为普世。

  六祖慧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幼年丧父,家贫,采樵为生。机缘巧合往湖北拜五祖学习佛法,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

  弘忍赞许之,密授法衣。后慧能得到五祖衣钵,为了避免争斗,南下躲避,混迹市间十六年。

  仪凤元年(676),至广州法性寺(光孝寺),见印宗和尚“风幡”之问,言“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大惊,知其得五祖真传,慧能始公开衣钵,剃度出家。光孝寺瘗发塔便是纪念而立。

  后来,他的思想被整理为《坛经》,毛主席称慧能为“了不起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并称赞他的《坛经》是一部“人民群众的佛经”。

  南海航线的确立,使得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岭南已经作为来自南亚、东南亚众多僧侣的入华登陆之地。比如光孝寺相传就是东晋时高僧昙摩耶舍由海道来广州之后所建。

  大雁塔文中介绍的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走陆路,小雁塔文中义净法师则是从广州出发走的海路。

  这也恰符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即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可见中国自古与世界各国往来便多由此出。

  六祖慧能于岭南弘法,也与当时岭南佛教传播分不开。除了广州,端州(肇庆)也是岭南文化起源地之一,六祖于此也有事迹流传。

  秦始皇在肇庆地区设四会县,隶南海郡,为广东4个最早的县之一。至汉朝,武帝以“居高扼要”为意,设高要县。至隋废郡置州,始置端州,今肇庆仍有“古端名郡”之称。

  延和元年(712)慧能晚年从广州回老家新兴(茂名),再度途经端州(肇庆)。

  相传惠能素性喜梅,常在行经之处插梅为记。他归乡客居端州期间,寄寓城西一土冈之上,夜里坐禅,为景色有感,即在城西冈上插梅,并以锡杖开井使梅树得润,昭示他惜梅爱世人之禅心。

  今所见井栏可能为后期迁来的替代物,砖砌井壁,内壁为圆形,外壁八角,下有卷云状线刻。

  石井直径一百二十厘米,深八百八十八厘米,井后有照壁嵌题额“六祖井”,下置“一齐达泉”石刻,两边分置线刻画与典故介绍文字。

  后来,五代南汉乾和二年(944),(福州)连江智远禅师云游经肇庆,为纪念六祖曾经在城西种植梅树,感念先师,在植梅开井处创建梅庵。

  刘晓生先生《梅庵创建年辨》中又认为:智远(914-956)当年于端州城西岗上仅是草创茅庵。

  宋至道二年(996)庵堂才改建为现存木构大殿,并且正式命名为梅庵。虽始建年证有别,但大殿为宋初建筑基本无疑。

  谁也不曾想到,或许真的是六祖庇佑,他植梅之所,十年树木,百年成庵,时隔千年之后,故迹犹在。

  肇庆,广府文化核心之一,处于西江中下游,东部与佛山、清远接壤,西北部与广西的梧州、贺州相邻。府志载:“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

  西江自北岭中穿出,冲击出一片平坦的土地,但江流随即北转再入北岭山中,留下了一片半月形的山间平原,而肇庆古城就在这山水相会之处。

  府城取山南水北为阳,以北岭为靠,以西江为环水,以南岸山岭为屏,端坐其间,地灵人杰。

  北宋庆历元年(1041),包拯主政端州。他为官刚正廉明、铁面无私,至离任不取一砚以归。

  这也说明端州的妥善治理为后世肇庆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宋皇祐年间(1053)筑夯土城墙,政和三年(1113)包砖,至今依然留存。

  宋徽宗赵佶被册封为端王,封地即端州。徽宗即位(1100)后,端州为龙兴之地,取“吉庆肇始”之意,改端州为肇庆,这也是肇庆得名的出处。

  肇庆城多次修葺,早期城址虽有争议,但宋城至今沿用无疑,如今更是原址保护展示了谯楼及旧府治遗址,而梅庵便在古城西侧不远。

  北宋智远和尚建庵时,这里还是个端州西郊野外山岗的草庵,如今城区扩张,梅庵已在肇庆市区中。如今周围已有许多马路高楼,与北宋当年的西郊草庵早已不同。

  山岗又称梅庵岗,地势不高,为西北至东南走向,梅庵的主体建筑位于山岗东南尽头,后靠山体,面朝西江,隔岸可见南部群山为屏。

  “梅庵岗在县城西北四里,高十二丈,东南岗下有佛寺曰梅庵因名,庵前有井出泉甚美,附近居民往汲者不绝于道”,“地脉钟灵,沃田环绕,襟长江而枕云秀,左星岩,右圭顶”。

  山门前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树,据说已有千年,树后开院门,门上刻“梅庵”两个字,引人入胜。

  梅庵目前由三大部分组成。中间一路为遗存的古迹,由山门(清)、大雄宝殿(北宋)、祖师殿(明清)组成。东侧一路现为管理用房,西侧为六祖史迹馆。

  旧时梅庵布局有所不同,据邓其生先生回忆,东侧曾有类似中路的三进院落,应为明清遗存,而东侧是革委会所建的大会堂。

  根据广东一带常见的三路三进院落的庙宇基本平面推测,可能明清时期亦为三路三进院落,两侧有众缘堂、常光亭、荃香室、碑廊、六云亭和梅园等,随着山势一路升高。

  明万历九年(1581)《重修梅庵碑记》、明万历十二年(1584)《梅庵舍田记碑》:明万历年间(1573),顺德宝林寺僧修复梅庵,”禅堂佛像,焕然一新,而佛教大兴“。

  明崇祯十七年(1644)《重修梅庵碑》:崇祯四年(1632)再次重修,规模较大。

  清康熙三十年(1691)《梅庵置香灯田碑记》:康熙九年(1670)重修山门和祖师殿。

  记载历经550年,修缮记录6次,改建1次,佛像装金3次,频率不低,足以说明梅庵在重要性。

  但自1930年起,由于地方局势变幻,梅庵逐渐没落,盗贼常至,庵内几无所存。

  建国后,梅庵作为肇庆地质队的家属宿舍被占用。特殊时期,梅庵作为党校和革委会两度因占用险些被拆毁。龙庆忠先生和邓其生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对梅庵进行考察,为研究梅庵布局变迁留下重要资料以保护文物。

  1973年,肇庆文化局冯咏浩先生等人向省府有关部门请示梅庵已损坏严重需及时修缮,此次提议在1975年经调查现状,1976年梅庵经测绘,1978年梅庵进行原状修缮。

  主体梁架未落架大修,仅替换前后檐铺作部分朽坏构件,尽量保留了文物建筑的线年,梅庵作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梅庵作为文物建筑保存,并陈列六祖相关文物。

  但观梅庵大殿,却不似常见宋代木构一般协调,其硕大的斗栱与山墙所限范围并不匹配。闭塞的前廊空间让这座极具张力的殿堂显得过于逼仄。

  大殿曾经绝非硬山建筑,根据山面遗存的空置构件也可以判断,两侧山墙为明显清代岭南建筑风格,为后世加建的产物,且应该是将原殿堂两侧转角铺作及山面结构强行削除了。

  从美学上来说,歇山顶较硬山顶更为舒展飘逸;从历史价值上看,如能保留宋代原物则更完整、更具有研究价值。

  为何“暴力”改建殿堂,原因难以追溯,何时改建也无确凿证据,但这次修缮使得这座北宋殿堂丧失了非常多转角及山面的木构信息。

  康熙修缮碑载:“适于是日秋晴,试马郊北,远望梅庵之后殿,见其甍檐轮奂,如矢斯棘,如斯飞也”,从碑文“如矢斯棘,如翚斯飞也”推断康熙三十五年,梅庵中仍有歇山殿堂存在。

  光绪元年(1875)修缮碑文中记载:“一付加铺大殿两旁瓦面”,此时山面屋瓦犹在,可能光绪元年大殿仍为歇山式。

  考虑清末至民国初期广府砖砌硬山建筑工艺娴熟,许多地区已存在商品化大规模批量建造,造价低廉,推侧道光年间或清末民初时,梅庵修缮经费筹集困难,不得已而妥协,强行卸去山面构件,改为清末传统硬山建筑。

  一、外侧殿堂屋檐明显的起翘痕迹,非硬山特征,证明原殿堂可能为带有生起的歇山顶。

  二、斗栱被山墙截断的枋犹在,素枋上有栱栓的榫口痕迹,柱头上有着斜向45°的榫口,证明有转角铺作存在。

  三、山墙方向有乳栿,应为原山面柱头铺作遗存,推测这次改造草率,构件安置不尽合理。

  据以上信息我们尝试复原这座曾经的歇山殿堂完美电竞官网,推测大殿原应为面阔五间的歇山顶建筑。

  而这次改建的原因,推测应是将原有的宋明大殿中心院落格局改为三进硬山类似广府祠堂的院落格局。

  介绍完梅庵的历史,不妨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大殿,看看岭南最古之木构有何过人之处。

  如今梅庵建筑群附属建筑多为明清重修所得,三座主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人字形青砖山墙,碌灰筒瓦,琉璃瓦当,滴水剪边,灰塑博古龙船正脊,博古垂脊。

  大殿现面阔五间(尽间狭小,紧靠山墙,为后改,也大致可视为三开间),两侧入山墙。进深三开间(原中缝山面设檐柱则为四开间)。

  大殿檐柱、金柱均为木柱,立于白石柱础上。因角柱缺失,生起幅度不确定,但通过屋檐曲线判断,应有生起。

  值得注意的是后殿(六祖殿)虽为明清时期建筑,但其柱础也十分有特色,即白石础带有木櫍(即柱础上的木质垫脚),也是一种早期做法。

  木柱形式均为梭柱,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常用之形式,后因工序繁复而逐渐消失。北方中原地区宋代建筑只做柱头收分,上下均有收分的形制则普遍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

  其中岭南地区尤甚,至清代仍有应用,我们在光孝寺大殿已有提及,可见其循古之制。

  以柱径最大值计算,檐柱径高比为1:6.5,极其粗壮,粗于唐宋时期其他地区相当规模的建筑。(福州华林寺大殿1:7.5,宁波保国寺1:8.2,平遥镇国寺1:7.5)

  金柱柱头隐刻出柱头栌斗,多为圆形,这种做法普遍存在于岭南各地,迟至清代亦为常用做法。如佛山祖庙大殿、光孝寺大殿等等。

  梅庵大殿不设栱眼壁,且目前所知佛山祖庙大殿、广州光孝寺、番禺学宫、五仙观等建筑均未设置栱眼壁。

  虽然光孝寺老照片中有栱眼壁形象出现,但也有可能为民国改建校舍时后加,修缮时未发现安置栱眼壁的痕迹,推测可能岭南早期与气候条件妥协,部分建筑不设栱眼壁,留空便于通风。

  大殿栌斗的下方隐刻有皿板,皿板最早见于汉代建筑,在我国北朝早期石构上不乏实例,如北朝宋绍祖墓石裹、大同市区出土云波里房形石裹,均有皿板。

  早期常与斗分开,后期发展则多与斗身结合,成为斗底的一部分,隋唐后逐渐弃用,成为我们常见的斗栱样式。

  然而南方部分建筑都有皿板的痕迹留存,如梅庵、祖庙大殿、海幢寺大殿、光孝寺瘗发塔、福建莆田元妙观三清殿等等。

  梅庵皿板占斗欹一半,可谓古风铺面,证明了岭南建筑甚至到了明清都保留着先唐古制的影子。

  卷杀即栱头削砍的分瓣数,法式中记载常见砍为4-5瓣,而梅庵则削为圆形,仍存古制,与云冈石窟、宋绍祖墓石裹等北朝斗栱卷杀样式类似。

  甚至到了岭南明清建筑上,如光孝寺大殿、大佛寺大殿等等,这种“卷杀”做法犹存。

  梅庵大殿、佛山祖庙大殿、德庆学宫的昂的做法均为琴面昂,然而又与《法式》有所不同。

  梅庵昂头下凹的弧度更大,弧心偏内,昂尖垂直于地面,琴面起棱,为岭南特色。昂尾则与昂头对应,削为弧线,整体和谐美观。

  大殿铺作在改造前推测有四种,即柱头铺作、转角铺作、补间铺作、隔架斗栱。其中柱头铺作十四朵(前后檐及两山面),补间铺作十二朵(前后檐及两山面),转角铺作四朵。

  改造后现状,前檐柱头铺作共四朵,当心间补间两朵,次间各一朵,前后檐对称,不计隔架斗栱则共有十六朵。因原歇山改作硬山式,所以无山面柱头和补间,无转角铺作。

  就剩余前后檐铺作看,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外转做法均相同,为七铺作单杪三下昂(或也可视为八铺作,但最上层并非法式标准出跳)里转则根据乳栿和箚牵位置有所区别。

  铺作外转为栌斗上出一跳华栱偷心,二跳插昂计心用重栱,三跳真昂计心用重栱,四跳真昂计心用单栱。真昂有杠杆作用,插昂则里转为华栱。

  四跳真昂上方原为耍头的位置,但梅庵又做出一栱,由于栱身向内并不起承重作用,向上又叠有耍头及衬方头,形式罕见。

  又因梅庵早于《营造法式》成书,且地处岭南西江,与中原匠作距离远,不宜套用法式判断是否算出跳。

  由此,为了便于理解,梅庵铺作仍可假设为四跳七铺作看待,但这种昂上作栱形耍头的情况仅此一例,没有横向对比,或为西江流域早期木构的特殊处理。

  里转部分,柱头铺作出双杪偷心承乳栿,乳栿上承两层斗栱再接箚牵,两跳真昂昂尾分别抵斗栱上层和箚牵处。

  补间铺作里转则出三跳华栱偷心,第三跳上承靴楔,靴楔上叠斗承素枋,素枋上承昂尾,第二跳真昂上还作有合踏放置下平槫。

  栌斗上设重栱柱头枋又叠单栱柱头枋,其做法与常见五代铺作结构有所类似,但并未做隐刻,看起来更显堆叠但又感通透。

  铺作的出跳长度决定了建筑挑檐是否深远,而梅庵在同级别铺作中,向外出挑距离极长,若按比例估算,甚至可能为全国现存第一。

  出挑势必对“昂”的需求也更为夸张,不论是梅庵还是佛山祖庙的下昂,均是昂尾极长的。

  梅庵大殿第二道真昂昂尾长达两椽,已属国内罕见。长两椽之昂尾除梅庵大殿外,还有宁波保国寺大殿,福州华林寺大殿,以及德庆学宫大成殿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同在岭南的佛山祖庙大殿,虽殿堂整理为明代构架,但其前檐斗栱通常被认为是宋代铺作无疑,其铺作昂尾长达四椽,且为全国内无争议的八铺作斗栱。

  梅庵大殿铺作更为突出的特点是昂栓,梅庵大殿中昂栓用于补间铺作里转部分,完美电竞官网下端插入第二跳华栱,向上贯穿昂背,与法式相符。

  《法式》对昂栓记载:“凡昂栓,广四分至五分,厚二分。若四铺作,即于第一跳上用之,五铺作至八铺作,并于第二跳上用之。并上彻昂背,下入栱身之半或三分之一。”

  除昂栓外,还有栱栓,但《法式》并未记载栱栓,梅庵栱栓用于铺作两侧,起于第一道泥道栱,向上穿过慢栱及柱头枋到达顶部。

  除了这二者,还有一处“栓”在柱头中央上下贯穿栱枋和齐心斗,未知其具体名称完美电竞官网,但因其位于斗栱中央,作用更为突出。

  祖庙栱栓从第二跳慢栱开始,上穿素枋,止于素枋上慢栱,隔一跳后往上又有栓穿慢栱和素枋。祖庙昂栓也很短,从第二跳华栱开始,到第一条下昂内结束。

  “栓”的作用推测用于保证多跳斗栱上下构件之间的稳定性,有助于拉结以确保构件不松散,但如今这一做法仅存于梅庵和佛山祖庙,除此无任何现存案例。

  大殿进深三间十架椽,心间占六架,用六椽栿上叠四椽栿再叠平梁;而次间前后分各占两架,用乳栿上叠箚牵。

  南方多用月梁,而北方则多用直梁,梅庵虽然用梁多为月梁造,但月梁表现更为羁直,即梁背上凸和梁底内凹很小。

  大殿为岭南地区典型的具备厅堂特征的殿堂构架。即表现于整体结构上的简化和结合。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内柱高于外柱,彻上明造,不分明栿草栿,抬梁与穿斗结构相互结合。

  此外各梁架之间又有十字栱或一斗三升形象的隔架斗栱出现,用于衔接上下结构。

  外立面复杂的铺作使用多见于殿堂,但梁栿向内又简化而直接插入更高的金柱柱身,又有穿斗结构特征。金柱柱头直接承槫多见于穿斗结构中,而金柱间椽栿叠加又有抬梁特征。

  在梅庵的梁栿之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曲线的构件,它其实就是一种托脚,一般用于连接梁栿与槫,起到稳定槫的作用。

  常见的托脚多为直线型,但梅庵的托脚形式大异于北方中原地区,为一不规则弧形构件,上下相搭充满韵律,吴庆洲先生称之为“虾背弓式”托脚,颇为形象。

  至此,大殿结构基本解读完成,不妨尝试根据现有山面留存构架复原一下曾经歇山样式的大殿。

  若尝试按前檐斗栱复原转角斗栱及两山斗栱样式,可按遗存乳栿长度,保证尽间面阔及进深取为方形,保证转角铺作斜出45度可以和金柱原榫口相接。

  去除山墙,改回山面墙窗,角柱微做生起侧脚,阑额和普柏枋可仿光孝寺设计均为出头。山面中缝可设计有檐柱,保证山面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间隔距离和谐。

  屋顶可仿同为五开间的光孝寺六祖殿复原垂脊和戗脊,梅庵旧貌中的歇山殿堂样式便呼之欲出,张扬大气,美观秀丽。

  两广古建筑若通俗理解,实则可以认为是受到两个特殊影响,即古建筑做法长期延续的地域独立性与采纳外来艺术特征而形成的包容性。

  一提到岭南的古建筑,第一印象往往是镬耳墙、骑楼、开平碉楼,或是那些工艺精湛、色彩艳丽的木雕、陶塑、砖雕、石雕、灰塑等。

  这些固有印象大多源自清中晚期与海外交流密切及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经济积累促使传统民居向着繁复艺术形象的堆砌发展。

  尤其可见对西方雕塑与中国本土形象的融合造就的一系列砖石及小木工艺品,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佛山石湾窑烧造的“公仔”,既有传统戏曲人物形象,又兼具一分西方透视技法对构图的控制,即“由内对外的包容性”。

  明代以前,岭南常被视为化外之地,地理区域相对独立使得当地的建筑风格往往从两晋南北朝衣冠南渡开始,就随着大规模匠作技术南传,尝试吸收了来自中原、江南、闽南等地的建筑精华,由此融合而成了岭南木构的主体流派。

  正因如此,岭南古建筑常被视为循古之制,有着许多中原已经失传的做法到了明代都能在岭南建筑看见,即“木作存古的长期延续性”。

  梅庵大殿展现了唐宋建筑构件部分特征,即与其他地区建筑体系具有同源性,还具备岭南建筑的基本构架逻辑。

  如梭柱、昂栓、栱栓、皿斗等构件特征甚至部分能上溯至南北朝,承载了部分在其他地方已经消失的制度样式,可称建筑活化石;

  如简洁的月梁、内外柱高度分化、彻上明造的梁架做法,也体现了南北建筑逻辑共同影响的流派特征,成为南方与北方文化分野与交融的缩影;

  如托脚、昂头、脊槫漆朱、后改之山墙、船脊等构件形象,又为岭南地区建筑的典型代表。

  深远的出檐,修长的昂尾,用材之巨大,也体现了岭南地区建材和气候特征对建筑的影响。

  斑驳的光影从斗栱间洒落,都是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细致回应,赋予了梅庵大殿别样的生命力。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即使远在天南,每一块砖瓦也都承载着历史,梅庵大殿或许正是其中那块容易被遗忘的古建筑“拼图”。

  虽梅树难寻,但六祖故迹犹在,那个曾经怀揣济世宏愿的出家人,早已在千年之后名动四海。只可惜白驹过隙,换了人间。

  所谓华夏,不止山河四省,更不止两湖两广,神州木构各有所别,曾经的庵堂依然将事迹传颂,但又有多少人可以打破古建的地域成见,在华夏的每一个角落都尝试去探索珍馐,聆听这些老屋子的故事呢?

搜索